2010年11月6日 星期六

無條件的母愛

  • 作者:黛比.葛莉歐利
  • 原文作者:Debi Gliori
  • 譯者:卿敏良
  • 出版社:大穎文化
  • 出版日期:2010年05月11日


小小孩的心中是多麼的害怕失去母親的愛?
書中的狐狸媽媽, 告訴小狐狸, 不管怎麼樣她都會愛著他
沒有條件的愛著他


很多父母親以交換的方式和孩子談愛的付出


"你不乖, 媽媽不愛你了"
"你要讀好書, 考100分, 爸爸才愛你"


這些都是我們常常聽到父母對小孩的提醒
也許我們都已經習以為常了
正是這種我們利用條件交換與孩子談判愛的籌碼, 讓孩子擔心他/她的作為會影響父母親愛他/她的多寡




我們都應當愛孩子本身, 而不是愛孩子的行為
一個被愛的孩子, 是不容易有偏差的價值, 他/她們有幸福感, 被重視, 被尊重, 然後從父母親愛他/她們的方式學會了愛自己

愛的付出與教養的態度並非同一件事, 在極端的兩旁, 有人認為無條件的愛, 就是無條件的接受與無止盡的慾望滿足

我們必須教養孩子, 讓他/她們懂得是非, 明白對錯, 知禮明事.
當孩子有偏差的價值與行為發生時, 給予他/她們方向, 引領他/她們認知
讓孩子從我們的身上學習做一個"好人"

相反的也有人認為, 若是在孩子做錯事情時還愛他/她, 會使孩子以為父母認同他/她錯誤的行為, 因此常常說出了  "你這樣, 我不愛你了" 這類以愛為籌碼希望校正孩子偏差的話語

當我們指責孩子的錯誤時, 並不是不愛孩子, 相反的以為無條件的愛孩子, 就是不管他/她做什麼, 都對他/她說你好棒, 也不是一種適當的愛

若我們能夠真正的理解, 愛孩子的本身, 是要孩子明白, 他/她是一個可愛的人, 我們對他/她的愛不受任何因素影響
孩子也能清楚的知道, 父母親的指責是針對某些行為, 態度, 而不是因為不愛他/她, 所以責難他/她




孩子不會因為做錯一件事情, 就失去了一部分的愛, 那麼孩子便能更有安全感, 更有自信的長大

童書的文字很簡單, 但是寓意卻很深, 
在追求完美的大人世界中,很多事情, 都因為大人專注的追求各式各樣的完美, 而忽略了人生中原來簡單的道理

別告訴孩子, 當個完美小孩, 我才愛你, 我們也都不是個完美的父母
別認為把小孩的一切都完美化, 才是無條件的父母愛, 我們也都是在父母不斷的教養下, 培養了忍受挫折的能力, 在犯錯中學習的過程長大的

愛孩子, 就是這樣單純的, 沒有假設的愛著他/她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